学术动态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带着对法治的崇高感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

第一期“稽古”系列中国哲学研究生工作坊成功举办
2021年12月24日 19:45

  2021年12月19日上午8:30,由best365网页版登录、端升书院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弘毅国学社、best365网页版登录研究生会承办的第一期“稽古”系列中国哲学研究生工作坊在我校学院路校区图书综合楼0319室成功举办。

  参加本次工作坊的学生有来自北京大学的马晓见、徐亚豪、王一鸣、张翊轩,清华大学的蔡杰、郭潇,中国人民大学的胡兆东、祁博贤、叶晴,中国政法大学的刘星鼎、程鹏源。出席本次工作坊的指导教师有:中国人民大学梁涛教授、北京大学干春松教授、南开大学叶树勋副教授、清华大学赵金刚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王心竹教授、王威威教授、刘震教授、秦晋楠老师和郜喆老师。11位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博研究生们围绕“德•治”主题,进行了五组论文报告,每篇论文由指定老师点评后,其他专家学者也充分提出建议,同学们纷纷提出疑问,就报告内容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工作坊的开幕式由best365网页版登录秦晋楠老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梁涛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干春松教授先后致辞。

  梁涛老师对学生们自发组织研究生工作坊活动表达了肯定与支持。他回忆自身的成长经历,提出自己学术快速提升的两个阶段,指出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对于自身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打开学术视野。学不可以无师,老师的带领对于学生的成长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随后,梁涛教授再次肯定了召开研究生工作坊的重要意义,鼓励大家要将这一活动“传承”下去,再接再厉。

  干春松老师提出研究生做学术要有“老师”,但不要有“常师”,应当善于吸取不同老师的意见与建议。他认为研究生从书本中汲取知识是必要的,但同辈之间的讨论交流也很重要,希望主办方能够继续坚持高质高量地开展工作坊活动,在活动中以批评推动进步,以交流谋求提高。

  开幕式致辞结束后,进入报告人发言环节。本期工作坊共有11位报告人,分上下午2场依次进行了5组发言。

  第一组发言中,北京大学干春松老师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胡兆东的《德治与一统——从<论语>三章谈起》和清华大学博士生蔡杰的《贵德贱刑:儒家政治思想的目的论维度》。

  对于胡兆东的论文,干春松老师首先提出,在引文时需注意要关注不同流派背后要解决的问题,不能局限于表面对于文献的引用,而应该将重心放到作者真正的意图目的那里。其次是在引用上要小心慎重,要能够使读者分清文章的结论是从文献中推导出来的,还是作者本人经过哲学思考推导出来的。

  对于蔡杰的论文,干春松老师提出一些疑问:论文中提到的贵德贱刑是为目的还是手段,黄道周先生对于《孝经》的研究是论文研究的基础还是只作为论述材料,如果按照四季的不同来确定礼乐刑政的并行不悖,那么它是在给正刑找形而上学的根据,还是在讨论礼法和孝悌的关系。这些问题仍需要再加推敲思考。

  在第二组讨论中,中国人民大学梁涛老师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祁博贤的《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诠释及其意义与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生刘星鼎的《孟子之“思”:通向道德情感的可能》。

  对于祁博贤的论文,梁涛老师就“克己复礼”一词的内涵发表观点,认为其所表达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修身问题,还是建构起的一种合理的政治秩序。

  对于刘星鼎的论文,梁涛老师从文章题目讲起,分享了自己有关孟子之“思”的具体内涵的相关观点,并建议将对“思”的“宰制”意涵的使用改为“意志自由”。“意志自由”包含了人可以自由选择善恶及能体现出人的尊严和高贵的超越意味。

  随后,中国政法大学王心竹老师点评北京大学博士生马晓见的《“学为士庶”与“学为师长”——<皇朝经世文编>理想社会阶层结构发微》。王心竹老师提出对于“君”“师”合为一阶层、“士”“庶”合为一阶层,论文中缺乏坚实的逻辑支撑论证,并就论述方式提出建议。

  在下午的第一组讨论中,中国政法大学王威威老师点评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生程鹏源的《治国还是治天下——老子“天下观”初探》。王威威老师认为作者能关注到“国”和“天下”作为“治”的对象的区别是很有见解的。此外,她还就论文的结构、文献考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比如关于《老子》第二十五章,文章认为由于“帛书本”和“汉简本”中写作“可以为天地母”,则“天下”有“天地万物”的意义。但王威威教授指出“河上公本”、“王弼本”和“竹简本”中均写作“可以为天下母”,那么对于“天下”作为物的整体概念的使用需要重新核对一下文本。

  随后,中国政法大学刘震老师点评清华大学博士生郭潇的《“不纯臣”与德性政治》。刘震老师强调“不纯臣”的概念需超越君与诸侯之间的视域去理解,只是将“不纯臣”定义在王者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有些狭隘,同时针对正名与礼制的方面提出建议。

  在第二组讨论中,清华大学赵金刚老师点评北京大学博士徐亚豪的《论湛甘泉对理学与心学的融合——以“随处体认天理”为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叶晴的《“心”与“欲”之间:荀子道德动机探源》。

  赵金刚老师在徐亚豪所作论文的评议中提出了对于朱子学、阳明学的不同见解,希望作者将甘泉与阳明之间的书信联系更为“显性”地表达出来,以便于甘泉所要规避的问题更加清晰地铺埋。

  对于叶晴的文章,赵金刚老师指出了荀子讲圣人的治理作乐的动机是道德性还是非道德性与霍布斯社会契约论联系的可能,提出研究《荀子》的关注点更应放在“治”的方面,而非道德方面。

  在第三组讨论中,南开大学叶树勋老师点评北京大学博士生张翊轩的《政与治的变奏》与北京大学博士生王一鸣的《从“无为”到“无形”——论道家政治哲学的形上根据》。

  对于张翊轩的文章,叶树勋老师首先肯定了其选题的可贵性,并在论文的题目、结构与内容的连接性、深化政与治的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议。

  对于王一鸣的文章,叶树勋老师提出论文题目和内容结构可以再考虑斟酌、多注意《老子》简帛本的信息,比如讲到第五十一章的“器成之”,建议再多些注意以及道与德的关系问题研究方面不同于曹峰老师的意见,比如不能将“生”“成”分别归于“道”“德”,“生”与“成”都是“道”的作用,都是“道”的“德”等的建议。

  工作坊的尾声中,王心竹老师做了第一期工作坊的总结致辞。回首青年时参与过的儒学论坛,她感慨万千,并借此寄言研究生们在闲暇时可多多参与相关活动,无论是参会时收获的学术知识、增进的学术素养、还是成功办会所带来的成就感,或许都将成为我们珍藏一生的宝贵回忆。最后,她对本期工作坊活动的开展表示了肯定、鼓励,并表达了对来年继续开展第二期工作坊活动的由衷期待。

  至此,第一期“稽古”系列中国哲学研究生工作坊圆满落幕。

文字:平晨曦

图片:贾直宗

排版:周欣暘

审核:王心竹

秦晋楠

高凯杰

步杰

Baidu
sogou